初夏的阳新世德种养殖家庭农场,500亩树苗郁郁葱葱,20亩渔塘水波荡漾。很难想象,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光秃秃的“馒头山”,石多土少不宜耕种,村民们天天为生计发愁。
“他不仅带我们过上了好日子,还留给了子孙后代一座‘绿色银行’。”提起让荒山变“聚宝盆”的返乡能人陈世德,木港镇仓下村的村民们无不啧啧称赞。
年过六旬返乡创业
母亲早逝,16岁的陈世德不得不辍学外出打拼。他先后干过采煤工、销售员等,还因为一次矿难失去了左臂,但凭借脑子快、肯吃苦,他积累了不少家业。
2015年,年过六旬的他回到阔别40多年的仓下村探亲,看到家乡的山还是那么荒,儿时的伙伴还是那样穷,特别是看到村里有3个青年因饮水不安全导致智障,陈世德心情沉重。
背靠2000多亩的山地,却享受不到靠山吃山的福利。由于土地贫瘠,仓下村12个村民小组378户1679人,就有贫困户95户共389人。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王义德,找到陈世德商量可否帮助村里复垦绿化500亩荒山,改变一下家乡的贫穷落后。
一拍即合!2015年,不顾家人坚决反对,陈世德带着一生的积蓄回到故乡,同村委会签订了近500亩荒山的承包合同,这一签就是22年。
多年荒山一朝满绿
陈世德承包的荒山虽位于106国道旁,但多年来由于山道崎岖、荆棘遍布,一直少有人问津。
“这里以前都是石头山,草都没几根,土都是他和我们一担一担挑上去的。”贫困户陈新本向记者描绘着陈世德“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”的场景。没有种植经验,陈世德一边邀请专家上门指导、一边查阅专业书籍,成功掌握了栽培、抗旱、防病、治虫、施肥等管理技术,攻克了高温高热、成活低下等难题,使荒山树木成活率达85%以上。荒山上没有路,他带领村民们就地取材,用石块铺路,修建了3条几公里长的盘山公路,直通山顶。
很快,500多亩荒山全部披绿,种满了杉木、香樟、红枫、马尾松等。同时,在山下开挖了20多亩的渔池,既蓄水抗旱,又能养鱼养鸭,一个集生态立体种养殖家庭农场初见雏形。
不忘乡梓助力扶贫
2017年,陈世德成立阳新世德种养殖家庭农场,带领大家一起脱贫增收致富。
贫困户陈新本过去长年在外,与家人离多聚少,现在在家庭农场务工,一天有100元收入,一年下来有2万多元。
今年年初,在市人大机关驻仓下村工作队的鼓励引导下,陈世德又承包了100亩山地,打算进行桑蚕养殖。依托木港镇引进的浙江淳安桑蚕种养殖加工项目,按照“合作社+基地+贫困户”经营模式,大力发展桑蚕产业。
3年来,陈世德先后投入60余万元,为乡亲们改造了一个门口塘,解决了群众灌溉难;深挖了一口井,解决了群众饮水难;修建了一条路,解决了群众行路难。
“老陈走到这一步不容易,我们将会为他争取更多支持,帮助他做强做大,带动更多贫困户早日脱贫。”市人大机关驻仓下村工作队副队长包文平说。